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長劉宏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基于開放合作,聚焦于互聯互通,著眼于開放共贏。六年來的實踐表明,共建“一帶一路”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需求,彰顯了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命運共同體理念,因而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通暢。硬件如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軟件如政策溝通和民心相通,這兩者不可或缺,相輔相成。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促進“一帶一路”倡議更好發展?
劉宏:“一帶一路”未來的發展需要加強制度化建設,進一步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機制可以分為多種類型:第一類是中國相關政府部門主導,如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的推動。第二類是多邊機制,如亞投行,有近百個國家和組織的參與,而且也獲得較好的效益與口碑。第三類是為推動“一帶一路”落地的由相關國家設立的國內機制。新加坡政府設立了亞洲基礎設施發展局,致力于打造成為區域基礎設施融資的重要平臺。
這些機制在不同的層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地保證“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深化及其長遠發展。
同時,可以考慮成立一些多邊機制來推動軟硬件的有機結合,比如“一帶一路”基金會。基金會可以由中國發起,邀請沿線多個國家參與,探討政策導向的論題、治理的規則、秉持共同協商和討論的原則,支持一些社會化的民間項目以及社會效益的評估,推動具體落實“一帶一路”的民心相通。
在這樣的設想下,“一帶一路”基金會面向社會、面向民間的跨國協商,所產生的影響會非常廣泛,而且是能超越經濟和投資領域,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
“一帶一路”建設在基礎設施等硬聯通方面做得很好,但軟聯通還有進一步改進和提升的空間。民心等軟件和基建等硬件相互搭配、相互支撐,這樣才能發揮最有效的作用。我們不應回避“一帶一路”面臨的困難與挑戰,要正確應對這些困難和障礙,最終提供智力支持,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中國經濟時報:“一帶一路”發展需要得到哪些政策支持?
劉宏:相關的政策和項目要讓沿線所在國的社會和居民受益,這就需要為沿線國家提供公共產品。比如,支持當地的醫院、慈善、教育和文化事業,這能夠讓當地民眾感受到民心相通。可以加強與智庫機構的深入合作。西方媒體對“一帶一路”倡議常有誤解或歪曲,中外智庫可以研究從哪個角度回應,在政策的制定中發揮智庫支撐引領作用,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智庫可以為企業提供有效的咨詢服務,同時,中外智庫合作舉辦面向公眾的國際型論壇與活動,也能夠加強社會對“一帶一路”的了解和認識。
中國經濟時報:“一帶一路”倡議如何造福沿線國家?
劉宏:“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內容如果是沿線國家想做的事情,就會有更多的合作空間并獲得更好的社會認可度。
比如,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修建高鐵,如果能在管理、技術和利潤分享等層面,讓沿線國家感受到好處,感到中國企業的行為是在造福當地社會,那么這項合作必定是持久的。
同時,這需要企業有超越商業價值范疇的能力、視野、智慧和勇氣,要看到其項目不是純商業行為,更是中國的品牌工程建設。
所以,要想把“一帶一路”倡議做好,一定要有中國和國際的經驗和視野。“一帶一路”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中國的經驗和努力,也一定要和沿線國家的利益、需求結合起來。
從中國經驗、當地國情和國際慣例這三者中找到結合點就更容易成功,當然,這個結合點前期一定要有充分溝通的過程和機制。
張焱
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 的作品,均來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與以下聯系方式進行溝通:總網電話: 13241999108(加微信請注明具體事宜)電話:13241999108 郵箱:1776908900@qq.com 如未與綠訊網(綠色經濟資訊網)本部進行有效溝通的事宜,本網將視同為未曾提前聯系,并不能給予答復、解決。
相關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