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環保產業發展評述和2018展望
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國環保產業有效支撐了年度污染防治和質量改善目標的實現,以創新為引領,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為了及時反映環保產業發展動態,分享2018年產業趨勢觀點,我會組織各分支機構編寫了《2017年環保產業發展評述和2018年展望》及各分領域發展情況快報,供環保企事業單位、專家和管理者參考。
2017年,是“十三五”期間我國以改善環境質量為重點的關鍵期,環境管理制度加速完善,環保產業戰略高度節節提升,政策扶持力度持續加碼。
值得關注的是,中央環保督察成為年度熱點。完成第三批和第四批對15個省份督察,全國26個省份開展省級環保督察。水、氣、土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先后實施,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改善。
2017年,政策對節能環保,特別是產業的推動釋放出明確信號。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隨后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發展。
2017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環保產業為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術、裝備、工程和服務保障,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展望2018,1月1日起,施行了近40年的排污收費制度退出歷史舞臺,環境保護稅正式開征,標志著我國環保政策和制度逐步健全,環保事業正在邁入新時代。
水污染防治全面深化,三大市場全面啟動
水污染防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同時水污染治理也是我國最早進行環境污染治理的領域之一。“十三五”期間,我國對水污染治理對重視不斷加強,治理工作進入全面開展、深化落實階段。無論工業、城鎮還是農村污水治理,在這一階段,都得到了充分重視。
在工業水領域,2016年11月24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我國“十三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明確了“行動指南”。其中對工業園區污染治理做出了明確規定,“實施重點行業企業達標排放限期改造,并完善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2017年4月10日,環保部印發《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貫徹落實《水十條》要求,其中對工業廢水處理更加重視。要求主要圍繞十大重點行業,完善工業源水污染物控制指標和要求。并增加制訂煤化工、頁巖氣開采等新興行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修訂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隨著標準不斷提高,我國工業水領域對技術工藝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比如,新型煤化工作為高耗水產業,對水資源綜合利用的要求不斷提高,包括先進的廢水處理工藝、再生水利用工藝乃至零排放技術;不斷增長的造紙印刷、化工、紡織和醫藥等行業使得對成分復雜,污染嚴重的工業水處理需求不斷提高。
而需求的增長也帶來了服務模式的創新,水環境服務業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特別是針對工業企業水污染治理的“管家式”綜合服務業發展迅速,并得到政策大力推動。
國務院辦公廳去年印發的《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以及《關于積極發揮環境保護作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明確鼓勵發展環境服務業,鼓勵工業污染源治理第三方運營,有效拉動了環境服務業發展的市場需求,有效促進了水污染治理企業由單一的產品和設備制造、工程建設,向設計、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等為一體的綜合環境服務轉變。
“十三五”期間,不僅工業廢水治理在標準加嚴的推動下,得到了從技術到服務模式的快速提升;城鎮污水處理也迎來了行業的高速發展期。
2016年12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共同印發《“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縣城不低于85%,其中東部地區力爭達到90%;建制鎮達到70%,中西部地區力爭達到50%;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
根據以上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水處理的行業將突破萬億的市場規模,市場容量巨大,投資機會眾多。其中,城鎮污水的新增和提標改造市場容量高達1938億元,城鎮再生水市場容量達158億元,海綿城市建設空間達4000億元。
在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不斷刺激下,2017年我國水污染治理行業實現銷售總收入約3950億元,較前一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4.50%。
市場的爆發對行業企業的影響也十分顯著。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水污染防治委員會統計,2017年,我國從事水污染治理行業的單位已超過15000家。
目前,整合、兼并、上市融資成為行業市場主流,一些擁有水污染治理先進技術的環保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兼并的熱點,更多的擁有實力的企業開始走向世界。同時,隨著市場集中度提高,水污染治理企業向兩極化發展的現象也開始發生,“良幣驅除劣幣”的良性發展規律正在形成。
城鎮水污染治理市場向好,空間巨大,目前水環境綜合治理的趨勢已經顯現,項目規模一再擴大。這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加大對水污染治理行業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吸引了大量資本的關注。近年來,在PPP模式的帶動下,外來資本開始涌入這一領域。雖然這給原本專注水處理的中小環保企業帶來一定沖擊,但更多社會資本和力量的加入,也推動了整個水污染治理行業的建設。
有專家指出,我國正處于水污染治理攻堅階段,是世界上水污染治理“最活躍”的國家。在不斷加大力度治理水污染的形勢下,已經取得顯著成果:大規模污水處理從無到有,城鎮污水處理率大幅提升,僅用10年~15年就建成了約5000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已和美國相當。
目前,我國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已經擴展到了更廣闊的范圍,農村水污染治理也得到了重視,市場正在興起。
2017年2月21日,環境保護部、財政部聯合印發《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新增完成13萬個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目標任務。整治重點為“好水”和“差水”周邊的村莊,重點抓好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
作為新興領域,村鎮污水治理也在2017年迎來爆發式增長。國家“十三五”規劃建制鎮污水處理率達到70%,完成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13萬個,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城鎮污水治理分會測算,市場空間超1400億元。
縱觀2017年水污染治理進展,工業、市政和農村三大市場得到了全面開花,突顯蓬勃之勢。2017年6月27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作出55處重大修改,更加明確了各級政府的水環境質量責任,實施總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許可制度,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以及對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
水污染的治理是一個長期工程,需依靠法治,建立起長效、可持續的機制。2018年,水污染治理工作仍在深化。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的第一年,在水污染物指標上,延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一類、二類共61項污染物進行考核。
隨著環保稅推進和水環境斷面考核監察監管力度的增大,水務行業整體上將開始從增量擴張逐步向存量優化進行演替。企業也將更加注重治理水平的提升和自身能力的建設,從盲目擴張轉為修煉內功、內外兼修。
隨著政府及公眾整體上對水質安全關注度的提升,水質標準和治水技術也將進行革新。其中,河流湖泊等生態修復和水源地保護、工業廢水和園區的綜合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小型化自動化設備系統研發、污泥的無害化處置等細分領域,仍是行業企業應該聚焦的重點領域。
固廢和土壤污染治理引重視,市場潛力大
“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這是首次將固廢處置寫入黨代會的報告中。這意味著決策層對固廢處置的重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生態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總覽固廢處置各細分領域,工業固廢處置趨于成熟,固體廢物資源化技術的產業化推廣正在實現。
2017年4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門聯合發布了《循環發展引領行動》,指出到2020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率達到54.6%左右。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3%,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率達到20%,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總產值達到3萬億元。75%的國家級園區和50%的省級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
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固體廢物處理利用委員會統計,2016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30.9億噸,同比減少5%。綜合利用量為18.4億噸,正在向著固廢循環利用的更高水平邁進。
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預計到2019年年底前,逐步有序減少固體廢物進口種類和數量。到2020年,將國內固體廢物回收量由2015年的2.46億噸提高到3.5億噸。
未來更要加強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協同增效,首先應當最大限度的減少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性,其次突出廢物的源頭治理,和注重廢物的資源化利用。
去年,值得關注的還有生活垃圾處置領域,“垃圾分類”工作得到了決策層的高度重視。
2017年3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方案要求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到2020年底,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46座重點城市將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必須將有害垃圾作為強制分類的類別之一。
從城市到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正在有序開展。去年,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第一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工作的通知(建辦村函[2017]390號)》決定,在全國選擇100個縣(市、區)開展第一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工作。
伴隨著生活垃圾分類的開展,整個垃圾收運、處置產業鏈也逐漸建立起來,環衛服務業市場化增長迅速。環衛市場化進程步入快速發展期,環衛產業主體快速形成。從政府購買服務到PPP,多種商業模式活躍在環衛市場中。
從行業發展趨勢看,環衛正處于從政府采購服務向PPP轉變期,環衛PPP項目不斷涌現;環衛服務業由城市向村鎮延伸;從清掃保潔、垃圾清運向廢品回收延伸。
受益于此,環衛產業鏈下游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快速發展,我國內地越來越多的城市選擇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2017年新投入運行的生活垃圾焚燒廠超過50座,與2016年相比,有大幅度增加,也是歷年來建成投入運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最多的一年。
為規范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環境保護部2017年4月20日印發《關于生活垃圾焚燒廠安裝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控設備和聯網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垃圾焚燒企業于2017年9月30日前全面完成“裝、樹、聯”三項任務,即依法依規安裝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廠區門口樹立電子顯示屏實時公布污染物排放和焚燒爐運行數據、自動監測設備與環保部門聯網。
截至2017年年底,內地建成并投入運行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約303座、總處理能力為30.4萬噸/日,總裝機約為6280MW。其中采用爐排爐的焚燒發電廠有220座,合計處理能力達到22.8萬噸/日,裝機達到4380MW。
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委員會分析,2018年生活垃圾收運市場仍快速增長,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將繼續,行業維持競爭激烈和快速發展的特點。
與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同樣受到業界關注、并在摸索中前進的還有危廢處置行業。我國近年來危險廢物的產生量逐漸增長,引發政府、業界和公眾的討論。據了解,2016年全國危險廢物產生量為5347.3萬噸,同比增長34%。2017年,這一數字再次增加。
可喜的是,全國各地從事危廢的企業也在增加。2016年各地頒發的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經營許可證共2195份,相比2015年多增加161份。
目前,危廢處置行業不斷迎來行業上下游、跨行業的合作,越來越多企業參與其中,在分一杯羹的同時,也推動了行業的整體發展。
土壤修復是環保產業中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更是得到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動。從2016年“土十條”發布,就有預測其市場空間達到數千億甚至上萬億。
去年施行的《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首次為污染地塊管理建章立制。其中明確各方責任,清晰管理程序,為加強污染地塊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提供支撐。此后陸續出臺的一系列相關發揮,明確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和工礦用地土壤環境管理等問題,為修復工作提供依據。
2017年,中央財政安排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65億元。除了國家資金投入之外,《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的實施,也帶動了地方和企業增加投入。盡管如此,處于起步成長階段的土壤修復行業還面臨著一些問題,如行業標準體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技術研發基礎薄弱;土壤污染修復設備化;規模化、產業化研究滯后、商業模式不成熟,盈利模式不清晰,修復資金缺口很大等。
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法》有望正式出臺,這部土壤及地下水修復領域內“基本法”的出臺將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配合一系列法規的實施,2018年土壤污染狀況監測網絡、全國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土壤污染防治標準體系“三大基柱”確立,可以預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將步入正軌,產業技術水平、服務模式也將迎來變革。